欢迎访问广东嘉澳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网站,我们竭诚为您服务!
4公司动态
您的位置:首页  ->  公司动态

如何提升市政园林的景观价值?

文章出处:公司动态 责任编辑:广东嘉澳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:2025-07-26
  ​提升市政园林的景观价值,需从 “生态基底、景观美学、功能体验、文化赋能” 四个维度协同发力,避免 “只重绿化数量、忽视景观质量” 的误区,最终实现 “可观、可游、可感、可忆” 的综合效果。以下是具体策略及实操方法:
市政园林
一、筑牢生态基底:让景观 “有生命力”
景观价值的核心是 “生态健康”—— 植物生长良好、群落稳定的园林,自然具备基础美感;反之,枯萎的树木、裸露的土地,再精致的设计也无意义。
1. 构建 “近自然” 植物群落(避免 “绿化盆栽化”)
拒绝 “单一树种”:避免道路两侧只种一种行道树(如全种悬铃木易爆发集体病虫害),采用 “乔木 + 灌木 + 地被” 复合搭配(如香樟 + 紫薇 + 麦冬),形成层次丰富的 “立体绿化”(上层遮荫、中层开花、下层覆盖地面)。
优先乡土树种:乡土植物适应本地气候(如北京用国槐、天津用白蜡、杭州用香樟),成活率高(比外来树种高 30% 以上),且能吸引本地鸟类、昆虫(如朴树结果可吸引喜鹊,实现 “生态链闭环”)。
保留 “野趣感”:在公园边角、滨水区域保留自然生长的杂草(如狗尾草、波斯菊),减少 “过度修剪”(不必强求灌木修得像 “绿篱墙”),模拟自然生态的随性美感(如上海辰山植物园的 “原生草坪区”,野趣十足且养护成本低)。
2. 用 “生态设计” 替代 “硬质装饰”
用 “生态驳岸” 替代 “水泥岸线”:滨水景观带的岸线改用石块、木桩、水生植物(芦苇、菖蒲)加固,既美观又能净化水质(水生植物可吸收水中氮磷),还能为鱼虾提供栖息地(如广州流花湖公园的生态驳岸,水清鱼游成一景)。
用 “透水铺装” 替代 “全硬化地面”:公园广场、步行道采用透水砖、碎石、嵌草砖(雨水可渗透到地下),避免 “大雨积水、晴天扬尘”,同时铺装缝隙能长出青苔(自然野趣)。
二、强化景观美学:让园林 “有颜值记忆点”
景观价值需 “有亮点、有层次、有季节变化”,避免 “千园一面”,通过细节设计打造辨识度。
1. 打造 “标志性景观”(让市民 “记得住”)
结合场地特色造景:
滨水园林:利用水面做文章 —— 设置亲水平台(延伸至水面的木栈道)、倒影景观(在水边种对称乔木,水面形成镜像)、夜景灯光(水下灯照亮水生植物,如荷花夜间泛光);
山地园林:借山势设计 “叠水瀑布”“登山步道”(如重庆鸿恩寺公园,沿山体建观景台,俯瞰城市与山林);
街角游园:用 “微雕塑”“主题花坛” 点睛(如用本地文化符号做雕塑 —— 苏州街角用 “评弹” 造型雕塑,搭配翠竹)。
用 “植物季相” 制造记忆:让园林 “四季有景”—— 春有樱花 / 海棠,夏有荷花 / 紫薇,秋有银杏 / 红枫,冬有蜡梅 / 松竹(如南京明孝陵的 “石象路”,秋枫染红时成为网红打卡点)。
2. 注重 “细节美学”(让体验 “有质感”)
小品设计 “融入环境”:座椅、指示牌、垃圾桶避免工业风,改用木质、石质材料(如树桩造型座椅、竹编垃圾桶),与绿化风格统一(如杭州西湖的木质指示牌,刻有诗句,兼具功能性与文化感)。
色彩 “克制不杂乱”:花卉搭配控制在 3 种主色调内(如春季用粉白(樱花)+ 嫩绿(新叶),秋季用橙红(银杏)+ 金黄(栾树)),避免 “红、黄、紫” 堆砌成 “调色盘”(易显廉价)。
光影设计 “借景生情”:利用树木光影 —— 在林下设置座椅(阳光透过树叶洒下光斑),傍晚在步道旁种落叶乔木(夕阳透过树枝形成 “光影隧道”),冬季落叶后树枝的剪影也是一景。
三、融合功能体验:让园林 “有用且舒适”
景观价值不能 “只可远观”,需满足市民 “游、玩、憩” 的需求,功能人性化才能提升好感度。
1. “全龄友好” 设计(避免 “功能单一”)
儿童活动区:不止有滑梯,增设 “自然探索” 设施 —— 沙坑(用河沙而非人工沙)、戏水池(浅水区,可玩水枪)、“昆虫观察箱”(透明盒养蜗牛、甲虫),地面用橡胶垫(防摔),周边种遮荫乔木(夏天不暴晒)。
老年休憩区:设置 “阳光草坪”(朝南的开阔草坪,适合晒太阳、聊天)、“风雨连廊”(带座椅的廊架,雨天也能散步)、“棋牌桌”(石质台面,不怕风吹雨打),周边种驱蚊植物(薄荷、艾草)。
青年运动区:结合地形设计 “趣味运动空间”—— 在缓坡建 “草坪瑜伽区”,在树林间设 “慢跑环线”(用彩色透水沥青,区分跑道与步道),在滨水区设 “骑行绿道”(沿途有补给站、观景台)。
2. “便捷可达” 与 “舒适停留”
缩短 “可达距离”:社区游园步行 5 分钟内可达,大型公园周边有公交 / 共享单车接驳,入口设置清晰指引牌(如 “距 XX 小区 300 米”)。
增加 “停留节点”:在步行路线上每隔 200 米设一个 “休憩点”—— 树下座椅(有树荫)、景观亭(可避雨)、花境边的条凳(赏花时能坐下),每个节点配垃圾桶、照明(夜间也能停留)。
四、注入文化内涵:让园林 “有故事有温度”
景观价值的最高层次是 “文化认同”,通过园林传递城市历史、民俗,让市民产生情感共鸣。
1. 挖掘 “在地文化” 融入景观
用 “历史符号” 唤醒记忆:在老城区园林中,保留老建筑构件(如旧石板路、老门墩),设置历史解说牌(如 “此处曾是明清商业街,石板路已有 200 年历史”);或用雕塑还原本地历史场景(如成都浣花溪公园的 “诗圣雕塑”,呼应杜甫在此写诗的历史)。
用 “民俗元素” 活化景观:结合本地节日、手工艺造景 —— 江南园林可种桑树、设蚕桑雕塑(呼应蚕桑文化),北方园林可在冬季布置冰雕、剪纸装饰(呼应民俗);甚至在花坛边缘用本地石材(如苏州用太湖石、黄山用花岗岩),传递地域特色。
2. 让园林成为 “公共文化载体”
设置 “可参与” 的文化空间:公园内预留小型广场(用于周末市集、民俗表演)、露天书架(摆放本地历史书籍,免费借阅)、文化墙(可贴市民摄影作品、儿童绘画)。
用 “植物讲文化”:给树木挂 “文化牌”—— 不仅标注树种,还写相关诗词(如柳树配 “碧玉妆成一树高”)、民俗故事(如槐树配 “槐花开时打槐花做饼”),让市民在散步时感受文化(如西安环城公园的 “文化树牌”,成科普一景)。
五、长效管理:让景观 “持续有价值”
再美的设计若养护不当,也会 “一年美、二年荒”,需通过精细化管理维持景观生命力。
1. “低成本” 养护(避免 “重建设轻养护”)
减少 “高维护植物”:少种需要频繁修剪、施肥的植物(如月季需每月修剪,草坪需每周浇水),多种 “粗放管理也能活” 的品种(如紫薇、木槿、麦冬)。
推行 “智慧养护”:用无人机巡检大面积绿地(快速发现病虫害),用智能灌溉系统(根据土壤湿度自动浇水,比人工节水 40%),用 APP 记录植物生长状态(如 “此树已 3 年未修剪,需安排”)。
2. 引导 “公众参与”(让市民 “心疼这片绿”)
开放 “认养”:允许家庭、企业认养树木、花坛(挂认养牌,负责简单浇水),增强归属感(如深圳莲花山公园的 “认养林”,市民参与度高,树木存活率提升 20%)。
设立 “文明公约”:通过广播、标语引导市民爱护景观(如 “小草在睡觉,请勿打扰”),对破坏行为(如摘花、踩草坪)用 “柔性劝阻”(志愿者提醒而非罚款)。

  • 联系人

    联系人

    汪先生/134-2488-9185
  • 邮箱

    邮箱

    1540865312@qq.com
  • 地址

    地址

    东莞市东城区乌石岗工业路品普商务中心B座-302/303号
  • 嘉澳园林
    广东嘉澳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访问量:百度统计】【后台管理
    技术支持:东莞网站建设 备案号:粤ICP备2022103402号 【BMAP】【GMAP
    *本网站部分素材来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请速告知,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*
    关键词:园林景观设计公司园林景观工程市政园林东莞园林绿化
    手机APP二维码